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800全讯白菜网址大全论坛 >> 医院文化 >> 文学沙龙 >> 正文
卅年变迁记
【字体: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来源:】 【阅读: 次】【关闭窗口】
卅年变迁记(一)

     ——从X光机到磁共振                                            
                                                                                                                   
                                                                                                                            (办公室  姚益群)  
        改革放开之初的1979年,我由一名在山区插队的知青招工来到当时的莆田县医院(今800全讯白菜网址大全论坛)。
        初来乍到,对医院的医疗设备所知无多。依稀记得那时全县(莆田尚未设市)各医院最高档的设备,也就是200毫安的X光机了,莆田县医院有2台,还有1台接近报废。翌年,医院在经济管理上通过“开源节流,为医疗服务”的办法,节余部分资金,购置1台500毫安X光机。之后的若干年,医院陆续通过“节余留用”的方法,添置B超、M超各1台,还有手术显微镜、心电监护仪、纤维胃镜、血气分析仪等医疗设备,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莆田算是高档、先进的设备了。
        记得那是1989年,中国红十字会一行6人莅院考证莆田县红十字会成立的确切年间时,那时,我给院长当秘书,有幸接待了他们,有一位红会干部问我,你们医院有没有CT?我很茫然,居然连CT是什么都不知道!以后,每每想到这件事,都觉得十分的无知!
        莆田设市之后,医疗行业之间的竞争亦趋激烈。为了提高医院的门诊数、住院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大医院纷纷购置、引进高精尖及大型医疗设备:1992年,莆田县医院与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合作引进了莆田第一台德国西门子全身CT扫描仪,价值450万元。当时,这在莆田是件大新闻,CT机运载回院时,场面十分壮观,由于是当时莆田最贵重设备,医院特地请武警战士押车,警车开路,公安人员还在街道维护秩序,确保该设备安全。从此之后,莆田市内县区级以上医院渐渐地都有了CT,CT检查也成为临床诊断中的一项重要检查项目。
        1995年,医院投资近300万元引进美国惠普四个探头彩色B超,物以稀为贵,在全省算是第3家。时至今日,仅800全讯白菜网址大全论坛的彩色B超就有5台,黑白B超有9台之多。尽管大量增加B超,但每天做B超检查的人仍然是络绎不绝。可见,现在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意识是很强的!
        进入21世纪,微创手术的大力开展,使各种内窥镜如电子胃肠内窥镜、电子支气管镜、鼻窦内窥镜、电子鼻咽喉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胸腔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手术显微镜等应运而生,从而推动了莆田微创手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费用。
        近年来,我市各大医疗单位大力引进各种大型设备:数字化多功能X线拍片系统(DR)、小C臂X光机、大型数字化大C臂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电子直线加速器、数十排或上百排的螺旋CT、ECT、核磁共振等等,千万元以上的一流设备纷纷登场。这些大型设备大都具备现代化、数字化、高清晰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为莆田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世事沧桑。再过卅年之后,莆田市的医疗设备水平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届时,新的辉煌将由后人续写!
 
 
 
卅年变迁记(二)

——从普通外科手术向多专科高难度手术发展
(办公室  姚益群)
 
        历史回溯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我刚到莆田县医院时,所见所闻的一些外科权威,大都是以腹部外科手术为主的如:“莆田第一刀”杜泗艳主任、郑天水主任等,像心脏专家陈进珍主任、泌尿外科黄明志主任等起先也是普通外科出身。
        卅年前,代表莆田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普通外科手术有:胃癌扩大根治术、胃肠道单层吻合术、胃高选迷走神经切除术,肝叶切除术……,这在当时就是很有难度的手术了。追根溯源,毕竟圣路加医院、莆田医院的老前辈余文光、陈国熙、洪惠忠等大家,包括洋人院长华实、孙道立这些英国剑桥出身的名医都擅长腹部外科。
        直到1984年,医院组织了以一支小分队前往省立医院学习心脏手术,并于1985年5月,在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专家的支持下,完成了首次4批23例心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接下来,这帮人就边摸索边独立开展心脏手术,其中,还为一例被列为中外医著手术禁忌症的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先心患者施行矫治手术。从此,心脏外科手术范围不断扩大,一步一个台阶,屡屡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专业分科逐步细化。大外科生枝发叶,分成普外、神经、泌尿、骨科、肿瘤、心胸、儿外科等专科,并设立了监护室,为开展高难度手术提供了更完善的术后监护。1990年起神经外科开展一系列高难度颅内复杂肿瘤手术;1994年心胸外科已能陆续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996年骨科能开展CD系列装置在脊柱后路的临床应用。之后,妇科也开始了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耳鼻喉科已熟练进行鼻内窥镜手术。
        二十一世纪初,医疗新技术与时俱进。2001年初医院连续开展了肾移植手术、心脏搭桥术获成功;2002年5月,骨科在全省施行首例人工髓核摘除+人工髓核置换术;2004年11月4日,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成功;2005年8月,骨科又在省内施行第一例椎间盘镜下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骨科还施行全省首例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的关节镜下人工韧带重建术,填补省内空白;2007年神经外科也在省内率先开展钛网辅助三维CT重建在颅骨整复术中的应用;2008年骨科又开展了脊柱后路微创技术,心胸外科施行单体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还有普外、心胸等多学科联手施行颈段食管癌切除、胃与咽吻合术;2009年以来,肿瘤科开展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心胸外科施行心包内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肝破裂修补术等一大批高难度、高科技的手术和疗法。同样,近年来市内其他兄弟医院也陆续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新技术,从而推动了莆田市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医学无止境,祝愿莆田市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前行,为更多的莆田人民服务!
 
 
                                                              卅年变迁记(三)
               
  ——从老病房到新院区
(办公室  姚益群)
 
        去年,有一位圣路加医院四十年代的院友江汝英女士,虽已年近九旬,但她仍坚持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从漳州莅院旧地重游。当我们带她到医院转一圈后,又到旧卫校及梅峰寺逛一逛,她几乎只认得一个“圣路加医院”的石匾和梅峰寺边的教堂。沧海桑田,她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她年轻时学习、工作过的地方!
        1979年,我来莆田医院时,当时医院门前是一条宽仅八米的桃巷,沿街大都为旧平房。医院门诊楼是1958年省卫生厅拨款建设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面积1773m2,门诊楼后面也是省卫生厅同年拨款建设的内科病房楼,设有床位100张;医院大门刚进去,一栋由印尼华侨郭金森捐款9万元,不足部分由医院自筹的放射科楼正在基建,面积1300m2。那时候的办公楼很简陋,设在现在的花园旧址,往上走是一幢1956年建的礼堂,当时全院召开职工大会都在这里举行(现为病案室),礼堂旁边一连片是职工澡堂、职工食堂、厨房、开水房,一到吃饭时,这里最热闹,大家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气氛很浓厚,不像现在大家住套房,有时几个月不能见上一面;往北面下方走,也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无菌制剂楼及行政办公楼,面积1945m2;隔一条小巷,是解放前夕余文光院长从英国募捐拟建设的“H形病房楼”,后来由于经费不足,“H”形只建成了三分之二,外墙是砖瓦结构,各楼层地板为木板,计划容纳150张床位,1967年在未完成的基础上扩建了手术室、五官科、妇产科、供应室等,面积1800m2,成“H”形建筑。由此楼向下行,是1936年由余景陀院长发起筹建的雷夫子纪念堂(首位英籍院长),经费由各界人士募捐;在纪念堂旁边有一幢英式建筑的病房,系1925年莆田社会各界人士为纪念第二任院长华实而捐建的“华实产科院”(后改为传染科),产科院对面隔一个小草场是医院和福医大合建的宿舍楼,里面住有医院职工和学生,一般一个家庭分一间,医大实习生若干人合一间。宿舍楼后面有小桥、流水的“宋亭”、院墙外面是潺潺流水的小西湖,靠近小西湖一排木板房,是发电机房,木板房是解放前莆田霍乱、鼠疫大流行时收住传染病人的病房,旁边有一座小砖瓦房,是当时的太平间,解放后,太平间迁往医院南后门,这间平房就用来住人,那时,我们刚分配的四名职工就安排在这间小平房里居住。由于宿舍紧张,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1984年,由卫生部、省卫生厅和部分工厂、企事业捐助及医院自筹部分资金,在雷夫子纪念堂及华实产科院旧址上动工兴建病房大楼,建筑面积78000m2,第一期工程七层。       
        1986年5月,省卫生厅同意病房楼八、九两层继续施工,所需经费和自筹资金计划由县政府自行解决,1989年10月18日院庆之际,病房大楼落成并剪彩。
        1991年底,由印尼雅加达福莆仙广化寺总义祠及22位印尼华侨捐助394万元港币,加上自筹部分资金,在门诊楼旧址上动工兴建新门诊大楼,在莆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翌年底,门诊大楼建成,主体结构六层,部分七层,总造价516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0072m2,是当时省内除省立医院之外的第二大门诊大楼,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为了解决病房“住院难”问题,在病房主楼旁又自筹资金建设一座相互连接的新病房大楼,面积5726m2,投资790万元。其中,有2位印尼华侨捐资59万元冠名认捐2层,1999年投入使用。
        2003年2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同意我院在拱辰征地180亩建设生态型医院。经过征地、论证、青苗补偿等一系列繁琐的前期审批手续之后,2006年元旦,医院新区工程终于开工了。该工程按“三甲”医院标准设计,不仅力求功能齐全、设施一流、,而且追求绿色原生态环境(保存特色荔枝林),并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6亿元)。目前,医院已全面进入实质性装修和附属配套工程安装,争取在今年10月院庆期间全部完工,实现逐步搬迁,向115周年院庆献礼。
        前人栽树荫后人,医院置业惠万民。这就是百年老院的优良传统,代代相承!